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要闻关注
 
【关注】话创新、谋发展,这场圆桌会议为何被华商称为“朋友的聚会”?
来源:统战新语    2024-03-28 小字号

  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3月27日在海南博鳌举行。会议以“汇聚侨力迎接挑战,深化合作开创未来”为主题,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名华商领袖、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三个议题引关注

  本届圆桌会议设置“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进高质量发展”“发挥侨界优势 为全球发展与合作贡献力量”“弘扬和平合作包容融合的亚洲价值观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三个分议题,与会华商从自身经历出发,话创新、谋发展、寻机遇。

  ——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直以来,海外华商以独特的文化背景、丰富的商业经验及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下基础。他们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他们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新动向和中国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来说,这意味着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合作机遇。对海外华商来说,这意味着持续、稳定、有活力的投资机会和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华商的新要求,也是新机遇。

  ——共话全球发展合作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形势变乱交织。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维持贸易多边化成为与会华商共同关注的话题。

  与会华商纷纷表示,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不小挑战。华商需思考如何在各自行业中发挥更多作用,积极迎接经济新态势,找准发力点,把握经济和行业周期。发挥海外侨胞的人脉优势,培育科技人才力量;推动各类资源交流,加强技术互鉴,为全球发展与合作贡献侨智侨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每位华商都是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他们践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以和平合作、包容融合为核心的亚洲价值观也融入华商的血脉。

  在长期的海外生活中,华商与住在国民众和平相处,共谋发展,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出与华人文化相融合独特文化,一些国家用华人名字命名街道或区域。古往今来,包括海外华商在内的海外侨胞把中华文化带往海外,他们通过华人社团、华文学校、华文媒体等以不同的方式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

四点希望谋新篇

  ——发挥侨力 为中国赢得理解与认同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经济贸易碎片化严重,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不断重塑,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对立与隔阂依然存在。

  广大海外侨胞熟知住在国与中国的情况,对国际形势和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中外合作存在的问题等具有切身感受。

  会议希望海外侨胞能在中国与住在国的经济互动和交流往来中发挥力量,将中国的包容融合之道传递给海外社会,为中国赢得理解与认同。

  ——加速科技创新 把握高质量发展机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颠覆性的技术和前沿技术正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中国正摆脱对传统增长方式和路径的依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会议希望海外侨胞着眼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前沿科技与自身所在领域的结合,不断开辟新赛道。同时紧抓高质量发展机遇,加强中外优势技术交流互补,提升核心竞争力。

  ——坚守民族大义 助力民族复兴伟业

  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每逢有抹黑分裂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言论和行径出现时,侨界人士都及时主动发声,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

  会议希望海外侨胞能在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进同胞感情的同时,广泛联系并争取更多知华友华力量,向国际社会发出正面声音,为民族复兴凝聚力量。

  ——融通中外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内在的和平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将为缓和化解国家对抗、民族冲突、文明对立等贡献东方智慧。

  会议希望海外侨胞用好广泛的人脉资源网络,通过支持海外华文媒体、发展华文教育等多元方式,推动中外交流合作,向各国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促进不同文明的互融互通和相互理解。

  自2011年创建以来,华商领袖与华人智库圆桌会议已举办十余届。圆桌会议立足华商发展与中国机遇,聚焦热点问题,开展交流对话,积极建言献策,对凝聚华商共识,展示华商形象,推动华商积极参与中国、亚洲及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名参会多年的华商这样形容圆桌会议:“这是华商之间的朋友聚会,大家在享受中国政策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甚至达成合作。”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