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专题 >>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筑梦现代化 奋进新征程
 
对话民盟科学家 | “医”路耕耘,她从全球顶尖学府毅然回国,潜心心血管疾病前沿研究!
来源:天津民盟    2024-07-16 小字号

  2023年5月18日,天开高教科创园正式开园,为以实际行动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今年5月18日起,天津新闻广播与民盟天津市委会联合推出“《观点访问》——对话民盟科学家”系列访谈,民盟盟员企业天津久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我们爱科学》推出:《观点访问》民盟科学家(第四期)专访艾玎

↑主持人刘扬(左)与艾玎教授(右)

  刘扬:每周六上午10:10点《我们爱科学》节目中准时与您相约。我是主持人刘扬。

  刘扬:今天节目我们邀请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侨联副主席、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艾玎教授。艾教授您好!

  艾玎:主持人好,各位朋友,大家好!

↑艾玎教授

  “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

  她带领团队为此潜心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科研前沿

  刘扬:艾玎教授是长期从事心血管相关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医学工作者,始终将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首先请艾教授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您的科研项目好吗?

  艾玎:好的,我所从事的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基础研究,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国民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根据202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统计,在我国每5例的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其中死亡人数占据前两位的是脑卒中和冠心病,这两种疾病又有着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就是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元凶就是脂质代谢异常,因此降脂药特别是降胆固醇类药物的使用,彻底改变了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手段。但是即使在使用了这一类降脂药以后,仍然存在高达平均50%的一个残余风险,这意味着除了降血脂之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一些原因影响着这个疾病的发生,也提示我们可能还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

  近十年来,随着高压叶像色谱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精确检测到更多参与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发生的新型脂质小分子。我们进一步会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上明确它的致病机理,在人群样本中验证。当我们明确了这些参与疾病发生的小物质后,就会针对它们的合成途径来设计和优化阻断合成的药物小分子,以期获得新的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冠心病的治疗方法,这也是我回国后这十多年一直在从事的研究方向。

↑艾玎在实验室指导博士生实验

  刘扬:说到心脑血管疾病大家并不陌生,就拿高血压来说,大家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怕,那么心脑血管疾病都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艾玎:现在中老年人血压有点高,大家觉得很正常,但其实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血压往往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脑梗死的重要的危险因素,那么它的主要机理是长期的高血压,可以导致我们的冠状动脉以及脑动脉发生硬化,并且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此外,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高血压性肾损害、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的改变等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疾病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都是很高的,所以平时应该尽量把血压控制好,控制达标,普通人要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得更加严格,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范围以内。

↑2020年研究生毕业典礼,艾玎与博士毕业生合影

  刘扬:既然心血管病的病变会给我们人体造成这么多的危害,那么,在心血管前沿医学研究领域,会给心血管病的患者带来哪些改变?

  艾玎:医学的研究往往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它的每一步的进展,对于人类的疾病都会有突破性的帮助,我想以治疗心血管上很重要的一类降脂药的发展进程为例来讲讲。

  血管是人体重要的“运输通道”,但血液中有个危险因子,俗称“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它的升高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日积月累就会堵住血液流动的关键通道即冠状动脉,触发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威胁生命。

  早在20世纪60年代,科研人员就提出了“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理论,因此如何来降低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胆固醇,就成为了科学界的关键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学家发现了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增加肝脏对血液中胆固醇的回收,来降低血脂。

  但随着他汀在临床中扩大应用,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常规剂量的他汀对低密度胆固醇的降幅约为50%,即便剂量加倍,它对于低密度胆固醇也只能再降低6%,且中国人群对于高强度他汀耐受性相对较差,因此高剂量他汀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像肌溶解等,就会很高。全球的科研人员就开始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2007年,来自美国安进公司的科研团队第一次解析并报道了PCSK9的蛋白晶体结构,并通过实验证实PCSK9是通过与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结合,促进蛋白降解,减少表达,来发挥作用的。随后他们就研发出来PCSK9的抑制剂,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叫做伊洛尤单抗,它能够阻断PCSK9所介导的这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肝脏里的降解,从而让受体表达的数量增加,这样就能够让低密度胆固醇的代谢更有效地运转起来,降低血浆里低密度胆固醇的水平。

  临床研究表明这一药物在他汀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水平,可以平均达到59%,并显著降低相关心血管事件风险。人们平常服用他汀都是每天睡前服用一粒,因为要每天服用,很多人就会忘记,但是PCSK9的单抗,半衰期比较长,那么就可以两周一针,或者半年一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健康管理的能力。我想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降脂药的发展给我们展示了科学研究对于疾病的改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艾玎受邀在武汉大学泰康生命中心《代谢的时空调控》论坛作讲座

  刘扬: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研究成果,它主要针对哪些具体问题?

  艾玎:目前已知的促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就是低密度脂蛋白里所包裹的胆固醇,即便使用了他汀和PCSK9的药物,其实还依然有一些无法被治愈的病人。

  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通过对于血液里的脂质进行非靶向的更大规模的筛查,来研究除了这种传统的已知的胆固醇坏因子之外,是不是还存在着其他的脂质小分子。

  它也许和胆固醇起到相似的作用,也可能是从胆固醇演变而来的,但它可能具备比胆固醇更坏的作用,那么我们也是有检测到这样的小分子,也期待着能够通过阻断这些小分子的作用,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起到治疗的效果。

  成人心脑血管发病竟与孕期饮食相关

  这一研究成果让她坚信

  科研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刘扬:艾玎教授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长期以来,一直深入开展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与干预研究,发表论文二十多篇,工作成果多次被国际一流期刊评述或引用;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天津市杰出青年基金等10余项工作;多次受邀在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国际生理学会议等进行特邀报告。那么在您众多的科研成果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最深刻的呢?

  艾玎: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进行的一项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研究。其实我们之前做的很多研究都和生物学和化学更密切,但大概在四五年前,突然有一个灵感,那个时候我的一个学生看到了一份流行病学报告,他发现如果在孕期持续进食一些高热量食物,就有可能对孩子成年后心脑血管的发病有不良作用。

  我当时也去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确实发现孕期的高脂饮食,以及患有高血脂疾病的孕妇和产妇,她们后代的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感性会增加,但目前对于这个现象背后的机制其实还并不明确。

  后来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专门开展了一个课题,用小鼠作为模型,在小鼠怀孕期间喂食这种高脂饮食,那么就发现在孕期持续这种高热量高脂的饮食,可以通过胎盘向胎儿传递这种氧化性的胆固醇,从而改变胎儿血管,特别是内皮细胞上的这种DNA的修饰。

  虽然这种胎儿出生以后,新生儿的血脂慢慢地会恢复正常,但是这些子代对在妈妈肚子里的这种高热量是有记忆的,那么她们再次接触到这种高热量饮食的时候,就会更加迅速地触发血管炎症的反应和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进程。

  通过我们这个研究,提醒在妊娠期的妈妈们,要控制饮食、控制血脂的重要性,这些不良影响对于宝宝是很深远的。除了这个结论之外,也让我意识到,这个课题的科学问题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说明科研不一定都是阳春白雪脱离实际的。把我们实验室所用到的这些新技术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才是我们医学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

  全球顶尖学府求学深造

  精心准备却遭导师批评

  从此她对科研创新有了全新理解

  刘扬:艾玎教授从小就是学霸,高中毕业考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8年制本博连读基础医学专业。大学期间,受教于我国著名病理生理学家朱毅教授,期间,第一篇研究论文在世界四大名刊之一《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因此荣获2007年北京大学创新奖。同年,由北大推荐,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资助,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ruce Hammock教授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后来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学习经历与收获呢? 

  艾玎:毕业后,我去到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哥大是全球顶尖的学校,我的博士后导师Alan Tall教授做血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领域研究,是这个领域非常著名的专家。初进这个知名实验室,周围都是经验丰富的科学家,Tall教授只是简单介绍了实验室的情况,然后提到他最近对于糖尿病如何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很感兴趣,希望开展相关方向的课题,并要求一周之后写出实验方案来讨论。

  相对于之前我在博士期间导师指明一个具体实验课题,这种开放性的课题让人感到既迷茫又有挑战。一周时间,我把相关领域专业顶级期刊上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尽数阅读,并将相关领域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汇集起来,还特地制作了四五十页的幻灯片向教授汇报。

  到了汇报那天,我觉得讲得很好很全面。但汇报结束后,Tall教授却皱着眉头说道:“Ding,你很好地收集了背景知识,但这并不是做科研,你相当于写了一个综述,你应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一流期刊的文献不一定都是对的,你要找到自己的观点。”

  我当时其实是有点懵的,因为我觉得准备很充分,以前可能会因为认真努力受到表扬,没想到这次却是一通批评,自尊心很受挫。之后一段时间,通过不断与教授沟通,我慢慢提出自己的科学假说,Tall教授最终点头,鼓励我大胆开始进行预实验,这个过程也让我对做科研创新有了全新的理解。

  放弃国外优厚待遇

  她毅然回归祖国怀抱

  刘扬:那个时候您是在美国的顶尖学府中学习,有世界知名的导师、条件卓越的实验室,但是您还是毅然踏上回国之路,当时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

  艾玎当时一方面是想做自己的科研方向,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看到咱们国家的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在2013年,当得知天津市下发《天津市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后,我就更加坚定了想要回国的想法。

  尽管美国薪资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科研环境和科研器材等硬件条件当时远高于国内,但我觉得把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掌握的先进科研方法带回祖国,有平台和机会可以做自己感兴趣和想做的科研方向,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当时天津也确实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综合这些原因,我觉得一定要回到祖国的怀抱。

↑艾玎在天津医科大学70周年校庆大会上发言

  刘扬:您觉得做科研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素养是什么?

  艾玎:我们经常讲,做科研,永远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只有第一个来解决这个问题,来提出你的科学发现,才能被大家所看到。如果你只是一个me too,这对于科研界的贡献是非常小的。

  我认为做科研最重要的素质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科研人员应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科学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而创新思维能够帮助科研人员找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推动科学研究的进展。科研人员应培养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和习惯改变的能力,勇于尝试新的理论和方法,开拓科学研究的边界。

  30岁的博士生导师

  学生只比自己小几岁

  刘扬:回到国内,您是如何克服困难推进科研队伍建设的?现在又是如何看待当初的这种决定的呢?

  艾玎:当时回国的时候,虽然说实验条件没有在美国那么好,但对于我来说并不觉得是不可能克服的问题,我想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挑战。因为我当时回国比较早,回国时才30岁,那么天津那时给了很好的机会,让我能够独立招学生,带研究生,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因为很年轻,其实对于心理上是很大的挑战。

  回国后加入天津医科大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很快就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展。实验室人员构成年轻、充满活力、做事认真,领悟力和执行力很强,但也因为都是年轻人,很多方面经验不足。

  当时招收的学生有的只比我小几岁,和他们一起做科研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但是遇到实验不顺利,在科研中遭受到挫折,又要像老师一样,显示出成熟和自信,给他们以信心,告诉他们困难只是一时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回报和收获,不能半途而废。

  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是没底的,这也是给我很大的挑战和锻炼。经过那几年以后,我们的科研成果就陆续发表出来了,也是做得很好。回过头来看,那个时候对于心态的调整以及相信不管怎样我就能做成的信念,对于今后都有很大的帮助。

  刘扬:我们了解到,艾玎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对科学知识有浓厚兴趣,尤其医学知识对你充满吸引力,据说小时候就梦想可以穿上白大褂,救死扶伤。您当初是如何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的?

  艾玎:其实我想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小的时候我身体不是很好,三天两头生病,爸爸妈妈就会经常带着去医院,每次搞不清状况的时候,大家都很着急,但是去了医院看到医生很从容的检查、找到病因、进行治疗,就觉得他们很厉害,有知识,能救命,就希望成为和他们一样可以帮助别人的人。

  刘扬:我们知道学医是非常辛苦的,意味着要终身的学习,艾玎教授在教学领域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教学成果?

  艾玎:确实,除了科研之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也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堂教学任务。我主要教授的是《生理学》。课堂上,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更深刻,我会找一些国外的相关教材,引领学生广泛涉猎。除了《生理学》课本之外,我也会找一些相关的文献和资料,把一些科研成果反哺到教学中。

  与此同时,作为医学生,医学科研思维不论对于将来做临床工作还是基础研究都很重要,因此我也鼓励有兴趣的本科学生更早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之中,帮助他们在求学和发展过程中奠定扎实基础。

  阔步新征程

  履行新使命

  刘扬:您既是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还是全国人大代表,作为科研人员,您又如何肩负社会责任,尽已所能回馈社会呢?

  艾玎:2023年起非常有幸作为全国人大代表,连续两年参加3月份的全国两会。虽然我已经步入中年,但也是从青年科学家一路走过来的,深知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来看,国家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青年。

  担任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和全国人大代表以后,也加强了对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的学习,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好用好青年科技人才,对加快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有着重要意义。于是在这两年的两会中,向全国人大报送了“关于全面推动青年科研人才建设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经费上增加对于青年人的倾斜,这一建议得到了教育部及科技部的正面反馈。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医科大学教授艾玎出席全国两会

  刘扬:节目最后,我们还想问问您,对于像您一样喜欢医学,也要立志成为医生的孩子们,您想跟他们说些什么?如何让他们从小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在心里埋下一颗科学的种子?

  艾玎:医学相关的专业,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其实都是强度很高的一项任务。同时医学也不是短期就能出成绩的专业,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比如临床医生可能读书要读十年,然后再做规培、做住院医师等等,这样到你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已经快40岁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如果你要立志从事医学工作,我的建议就是从小一定要好好锻炼身体,只有有好的身体,你才能够坚持走完医学这条路,才能够支持你完成医学梦想。

  医学不止需要理论知识、操作机能,同时也需要人文底蕴,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初中、高中这些基础教育部分有良好的底子,打好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脚踏实地,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天的功课是你实现理想的最快捷径。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