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来,毕节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面对记者的提问,杨旭没有犹豫,很直接地说出四个字:翻天覆地。
1988年,33岁的杨旭调任毕节市委统战部。就在这一年,国务院同意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如今,曾任毕节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的杨旭已经退休8年,但作为毕节巨变的亲历者,尤其是统一战线参与建设毕节试验区的亲历者,他依然心存感激,认为这是“毕节的福气”。
35年接力奋斗,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重大跨越。在这里,还有很多人和杨旭一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统战力量一起,创造巨变、见证巨变。
用好“金山银山” 大项目也能走进“威纳赫”
7月,进入毕节,感受不到盛夏的燥热,享受不尽山中的清凉。驱车从市区驶往西南,到野马川前后,山势兀然拔高,绝壁入云,峰渊叠次,这便是威宁、纳雍、赫章三县的地貌。毕节有老话说:“威纳赫去不得”,便是形容三地险峻难行,也成为这片土地发展的最大阻碍。
“当年,民革中央去纳雍,考察一个大型煤矿项目,开论证会,我参加了。”谈到对统一战线帮扶毕节的早期印象,杨旭提到了纳雍。
虽然地处险峻之地,但威纳赫三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纳雍县煤炭储量就达123亿多吨,可开采储量66.57 亿吨,占全省储量的12.4%。
守着金银山,过着穷日子。为了破解纳雍县的发展困境,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民革中央多次派遣煤炭专家把脉问诊,促成中国地方煤矿公司将纳雍县列为第二批商品煤生产基地县。
在世纪之交,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西电东送”被列为重点项目,又给纳雍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1999年2月,民革中央邀请中央国家机关26个单位的负责人到民革中央礼堂参加一个特殊的新春茶话会。会上,纳雍县政府负责人向国家电力公司规划计划司作纳雍发电厂争取立项意向的专题汇报,纳雍从此与国家电力公司牵上了线。
为尽快实现纳雍县煤电的转化,当年5月,民革中央组织专家到纳雍县考察4×30万千瓦火电厂项目。
经过评估立项,2000年10月,工程总投资45.43亿元的纳雍发电一厂在阳长镇三岔河畔破土动工。紧接着,纳雍发电二厂于2003年6月落户阳长海座。
节能改造后的纳雍县阳长火电厂
两座大型电厂的建成,唤醒了沉睡的资源,让纳雍迈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杨旭表示,在毕节,很多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地,都离不开统一战线力量的协调努力。
在民盟中央协调推动下,水利部批复实施倒天河水库大坝加高改造工程,毕节发展村镇银行、七星关区广播电视台等重要项目也先后建立;在民建中央的协调推动下,国家林草局支持毕节市乌江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在台盟中央协调推动下,国家能源局批复威赫电厂项目落地赫章,国家林草局批复同意毕节市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方案,对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在全国工商联的协调推动下,织金电厂、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烃烯”项目获批建设……
35年来,得益于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及时与国家有关部委沟通,威赫电厂、黔北电厂、成贵高铁大方站、威宁民用机场、中石化织金“50万吨/年聚烃烯”、毕节发展村镇银行等一批大项目获批实施,为毕节地方经济发展找到突围的强劲龙头。
汗洒“第二故乡” 驻村书记念出养殖“生意经”
在公鸡岭、野鸡山相夹形成的山谷中,几十个鸡舍依次排开,低矮的桃树分布其间,一群群黑亮的跑山鸡在林间散步吃食,喝着山泉水。在这片尽显原生态之美的养殖环境中,有一座黄色的小木屋,通过屋中大屏幕,邓华能实时观察鸡群的生长情况。
七星关区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
为助力毕节七星关区的乡村振兴,致公党中央在朱昌镇双堰社区打造了乌蒙玄凤智慧养殖基地,时任社区党支部书记邓华是当时项目负责人之一。
“我和潘书记一块去云南盐津县进鸡苗,他下车探路,被狗咬了,这还成了和种鸡厂家谈判的‘筹码’。”谈到这个项目,邓华最难忘还是当年和致公党中央驻村第一书记潘之源一起“创业”的日子。
“乌蒙玄凤”乌鸡
从选择无污染养殖地到选育特色鸡苗品种,从引进数字化养殖技术到吸引当地农户入股参与,邓华和潘之源这对“搭档”起早贪黑,不辞辛苦,最终打响了“乌蒙玄凤”的品牌,带动了村民致富。
如今,潘之源已经结束挂职期,离开双堰社区,但是记者与乡亲们聊起村里的发展,“潘书记”仍是一个高频词汇。
35年来,统一战线先后选派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到毕节基层挂职。他们和当地民众同心同行,挥洒汗水、贡献青春,投身建设这片被他们称为“第二故乡”的热土。
大方县羊岩村养殖的黑山羊
在大方县凤山乡羊岩村,村支书张军和农工党中央派驻第一书记李劲松也携手打造了一个养殖品牌“羊岩羊”。依托当地海拔高、山多坡多、草场资源丰富的特点,在农工党中央以及各级组织、联引资源的帮助下,羊岩村把养殖肉质细嫩的贵州黑山羊作为致富产业突破口,走品牌发展模式。
试验区建立以来,全国统一战线共有1600批次2万余人次赴毕考察调研和开展各类帮扶活动。其中,像潘之源、李劲松这样的统一战线驻村帮扶干部还有很多。跑项目、忙立项、找资源、育产业,他们在服务基层的同时,工作能力也得到了淬炼。
毕节不脱贫,统战不脱钩;毕节脱了贫,统战不断线。35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统战人践行诺言,远离都市的繁华舒适,埋藏内心的亲情牵挂,和毕节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开展改革创新试验,创造巨变、见证巨变。
带来“观念蜕变” 家长要求高、老师“难躺平”
7月12日,在赫章县平山镇光彩小学校门外,很多家长带着西瓜、饮料,等待孩子考完期末考试。
“以前,我们挨家挨户走访,求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现在,家长经常给我们发信息,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学习。”车鑫是平山镇光彩小学的校长,回顾毕节教育这些年的发展,他认为,“变化最大的,是家长的观念”。
2008年,22岁的车鑫大学毕业后,来到威宁县,成为一名特岗教师。
那时的校园,地面没有硬化,一下雨满是泥泞,只能穿都长筒胶鞋;教室里,一个架子支起一个刷漆的木板,就是教学的黑板;在操场上,篮球架是几个老师找钢管焊起来的……对比现在光彩小学的条件,车鑫说,真是天壤之别。
2015年,车鑫从威宁调入赫章,8年时间里,他见证了教学条件的巨变。
赫章县平山镇光彩小学教学楼
如今的光彩小学,是由中央统战部光彩事业指导中心联系万科集团捐资建设。新校园让孩子告别泥泞和简陋,用上了塑胶跑道操场、宽敞的教室和宿舍楼。
除了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中央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大力推动软件提质。通过民进中央整合资源,升级学校原有图书室;协调多方企业向学校捐赠教学办公物资,引进AI智慧教室系统;通过东西部协作平台,推动学校与番禺区小平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平山镇光彩小学全景
教育的发展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让家长的观念实现蜕变。“以前比孩子在哪打工挣钱多,现在比谁的孩子考上好学校。”车鑫说,家长们心里的那种期待孩子成才的渴望,已经不允许我们的老师选择“躺平”,必须时刻鞭策自己,提高教学质量。
不仅是在赫章,35年来,统一战线力量一直把扶贫先扶智作为帮扶重点,大力投入毕节的教育事业。
多年来,民进中央通过实施“书香彩虹”行动,为金沙县捐赠图书120余万册价值3000万元,先后援建了金沙中学开明图书馆及全县75个“开明书屋”。
2020年,在民进中央帮助联引下,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与金沙县合作共建金沙教育研究院及3所附属实验学校,实现民主党派、知名大学、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打造“同心·彩虹行动”升级版。
除此之外,民革中央协调捐资400万元援建纳雍县昆寨中学,民建中央协调企业捐赠1000万元用于黔西市双桥小学建设,致公党中央协调上海师范大学支持七星关区建设教育研究院并共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学校,九三学社促成26所优质学校与威宁24所学校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形成“同心智力行”“同心树人”等帮扶品牌……这些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毕节市的教育水平。
“感恩成长,光彩做人”,这是光彩小学写在墙上的校训。车鑫说,“要让孩子从小知道光彩的含义”,统一战线力量对毕节的倾心帮扶,毕节人不会忘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