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专题 >> 党外人士话天津
 
关注 | 生肖邮票还有增值空间吗?艺术作品的春节是怎样的?年轻人如何爱上春节?
来源:    2025-01-23 小字号

  

 

  《一起天津》第三十四期

  1月5号,中国邮政发行的《乙巳年》特种邮票引发热捧。这是我国发行的第四轮蛇生肖邮票。在这套邮票中,“蛇呈丰稔”与“福纳百祥”两个图案,将蛇的形象与吉祥寓意巧妙结合,既体现了生肖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凝聚了朴素灵活的民间智慧。1980年首次发行生肖邮票至今,小小的邮票背后传递出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中式美学?

  1月19日下午17点-18点,由天津新闻广播(FM97.2 AM909)联合长芦汉沽盐场“芦花”品牌共同打造的融媒体访谈服务类节目《一起天津》新春特别策划《巳巳如意中国年,声声不息津沽谈》第二期,主持人黑丹邀请著名画家、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毅峰;学者、诗人、艺术评论家刘学仁;天津市商务经济研究会会长钱伟荣三位嘉宾,从艺术、文化、民俗等多个角度解读中国人对春节的深刻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期嘉宾

著名画家、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会长 李毅峰

学者、诗人、艺术评论家 刘学仁

天津市商务经济研究会会长 钱伟荣

  《一起天津》节目嘉宾推荐官

李巍

  最近刚刚出炉的 《2024天津GDP达18024.32亿!增长5.1%》这个消息来得振奋人心:《一起天津》节目新春特别策划《巳巳如意中国年,声声不息津沽谈》,我们从今年发行的蛇年邮票的开启文化讨论,邀请到刚刚被任命为天津市文化艺术商会会长的著名画家李毅峰;学者、诗人、艺术评论家刘学仁;天津市商务经济研究会会长钱伟荣三位嘉宾,从艺术、文化、民俗、经济等多个角度深入解读,畅谈他们对文化中国年的理解,对津沽文化产业价值的讨论。

  生肖福瑞映春辉,

  理解蛇年邮票中的生肖文化

  黑丹

  今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乙巳年》特种邮票热度非常高,它包含两枚邮票。第一枚图名为“蛇呈丰稔”,画面提炼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盘蛇的灵动意象,加以喜庆装饰应和年节氛围。金色的蛇躯蜿蜒,口中衔着一束“嘉禾”,象征着“仓廪实,衣食足”的美好图景。第二枚图名为“福纳百祥”,画面以草书笔意将三条蛇创意性地构成了“福”的字形,简练洒脱、柔美顺通。两大一小三条蛇生动展现了阖家欢乐的温馨场景,寓意着和睦共生、福满人间。李主席,从您专业画家的角度看,今年蛇年邮票在整体构图、色彩运用上有哪些独特之处?这些设计元素如何体现中国传统艺术风格?

  李毅峰

  今年蛇年的两张邮票我看过了,的确是设计的非常优秀,惹人喜爱。这种风格的设计,就是把中国人民对传统春节美好的期盼和喜悦的心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淋漓尽致地表现在这方寸之间。

  邮票本身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创作,它的构图受尺幅的局限,只能在方寸之间寻求变化,但是在有限的平面一般会通过线性的变化和色彩关系的变化,在方寸之间营造一个气象万千的时空感。这种时空感可以带领读者进入到一个特殊的审美状态。我们现在生肖邮票已经进入到第四轮,基本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采用了民间喜闻乐见的构图方式和色彩关系,吸收了民间绘画的表现手法,绿色、红色、黄色等等都是纯色,像朱仙镇的年画、杨柳青的年画等用这种大红大绿大紫的强烈对比,在视觉上直入心性,对人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从五行角度来分析,五色与五脏是密切相关的,纯色,古朴真实,所以它能给人带来一种特别直观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朱仙镇年画)

  但是我想生肖邮票,它不仅仅是纯粹的邮票,而是体现了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一个就是生肖文化,一个是吉祥文化。

  我们知道,每一个中国人从哇哇落地的那一刻,你就是跟十二生肖里的某一个生肖结成了亲密的因缘关系。十二生肖非常有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系统,它不仅代表着时间的流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传统。生肖文化跟我们上古以来中国人对天的认知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古人将黄道与赤道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星宿”。二十八宿分别代表一种动物,古代又将周天等分十二分,用十二支表示,而十二支配属生肖,生肖与二十八星宿存在对应关系。二十八种动物配属二十八星宿,并以七曜统之,每一曜有三个阴性动物为地支,以与天上的阳性天干相对应。所以人们只要一落地,它有了一个地支,一个生肖,就有了一个对趋吉避害,对吉祥美好的一种期盼。

  与生肖文化相伴而来的就是吉祥文化。我们华夏民族对吉祥这两个字特别的期盼,吉就是吉利,祥就是祥瑞,都其实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所以我们过年挂大红灯笼、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还有我们说的吉利的语言等等,所以吉祥文化和生肖文化它是一个共生的孪生的兄弟。所以每年生肖邮票的设计和广泛的传播和被大众认可,其实也想借生肖邮票来为我们的生活贴上一个幸福期盼之福,为中国文化贴上一幅历史文化标签和美好现实标签。

  刘学仁

  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张邮票,它就是“五彩分批,口衔嘉禾”。小邮票是大寓意,中国人特别讲究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后礼义兴”,所以从现在看,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甚至现在的AI时代,人们向往的追求的就是丰衣足食,安安稳稳的过好日子。

  黑丹

  生肖邮票从1980年猴票开始就一直备受瞩目,收藏之风盛行,钱会长,您觉得以现在的发行量,还有增值的空间和机会么?

  钱伟荣

  其实邮票也属于文化产品,人们谈到收藏,好像一直有些人在研究它能不能增值,最早的第一版猴版邮票我还记得,因为我属猴,当时卖不出去,有些人就一版一版的买,然后存起来了,当时才8分钱一张,到后来居然拿猴票能换汽车,能换家电,很值钱了,那版猴票印得还特别少,流通的又少,很多人都是存猴票发财了,然后边就开始有人坚持年年集邮,把十二生肖都集起来。我觉得对这些邮票、包括艺术品的收藏,你不要太想着它赚钱,更多的还是一种对文化的热爱和追寻。比如说像我们国画领域,现在也有很多人在收藏,像中国的第一幅青绿山水就是展子虔的《游春图》,宋徽宗还给画作提了《展子虔游春图》6个字,后来溥仪把它拿出宫,张伯驹听说了当时在市场上有见到在售卖,要价800两黄金,张伯驹仅凑够了220两,反复讨价,最后花了220两黄金把它买下来了,当时他也没有那么钱,还卖掉了他的祖宅--李莲英曾住过的大宅子,解放后张伯驹将其捐给了国家。所以说收藏,其实是一种热爱,出于对艺术品的鉴赏,如果说投资,你就要看它的增值了。我觉得现在投资邮票的增值空间已经不是很大了,除邮票这种艺术品投资之外,其他的投资--如像房产、股市、黄金等等,现在都有人在研究它的投资价值怎么样,其实现在都不太高,所以我们就遵循内心,你是不是热爱,如果热爱的话,那么你就买一点或者送人或者作为礼物,尤其是属蛇的,我觉得可以交流珍藏。另外生肖邮票,我觉得你能把它集齐了就比较好,有的人常常为了哪一个生肖没集齐,还要重金跟别人换,生肖邮票确实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可以一套一套的传下去,如果有人将来把第五套第六套都能存起来,传下去,传给子孙,这个价值一定是很高的。

  艺术传承绘新篇,

  春节在艺术领域留下的深刻印记

  黑丹

  刘老师,您作为文化学者,您觉得蛇年邮票它的设计风格和以往的生肖邮票相比,它有什么传承继承,或者说他有什么创新点?

  刘学仁

  就谈创新吧。我觉得它更加人性化了。已然透析出一种灵魂的交流,叫你看了以后,特别的亲近,甚至亲昵,就想抚爱它,亲吻它,拥抱它。我觉得设计者,通过自己的心性把这种魂魄释放出来了。咱们总讲的,少引圣籍,多发自然,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就是这个道理。之所以那么深入的体会到他对于生活的这种寄望,这是最让我特别感动的一点。尤其是在一个不太安定的时候,人们尤为需要的是一种安稳的生活。当映入眼帘的一刹那,两个灵魂在眼窗进行交流的同时,血液里就流动起来,那是多美的一种感觉。

  李毅峰

  刘老师这个感受特别准确。艺术创作一定要植入艺术家要自己的魂,只有你的灵魂和思想附到来你的塑造的形象中,作品才有生命力。邮票中的这条小蛇,作者把它画的活了,活的里头它不光是有生命的,而且它还有灵魂,有时代的精神。优秀的作品与观赏者的交流,都是一种灵魂层面的交流。

  黑丹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怎么能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当中?

  李毅峰

  第一步像我们搞创作的就是不仅是为某一个主题去创作,真正的艺术家要为体现自己的心性去创作。做为艺术家,首先要用眼去看世界,用身体和生命去感受生活。所以你看到的世界和感受的生活,要真。第二要从真的里面获取美好的、善良的、吉祥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元素和题材,那么说我们作品一定得有善的元素在内,要善。同时,艺术创作其根本是一种灵魂的交流,与表现的对象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的融合,与艺术语言能在更美的时空中碰撞出火花,才能出一幅好的作品,这是美。所以真善美要贯穿艺术创作的始终。

  刘学仁

  我曾看到,毅峰兄画了两朵低头的花,就顺手写了几句:水墨三两笔,低头念佛陀。那种悲悯通过他在色彩中的呈现,就让你感动。为什么读画能够掉泪,读诗可以嚎啕,就是这种互为感染的结果,艺术表现的魅力。

  黑丹

  钱会长其实您本身是经济学家,应该是多跟数字打交道,非常理性,但是我又知道您特别善笔墨,怎么能够在感性和理性当中驾驭,没有冲突感吗?

  钱伟荣

  我觉得他们都是相通的。比如说邮票,其实它是一种文化了。前两天有一个特别热的话题,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开放了对韩国的免签,很多“思密达“涌现在上海街头,结果上海的市民就有一些人用豪车出来欢迎他们,成为自发的街头豪车秀,引起了很高的热度,据说还有外地的一些豪车也在往那赶。我是这么想,豪车有价,文化无价,这种交流无可厚非,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但我同时觉得一个民族要立足于世界的时候,还要多在文化上下功夫,比如说“人均读书”、”人均博物馆“等。现在我知道很多创业的企业家其实特别忙,反而他们中很多人是最爱读书的人,有的企业家给自己规定一年要读200本书,这种读书是必须的。还有人均博物馆,我们有多少孩子,一年有多少时间去看博物馆、去看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那就把国内的、就近的博物馆把它看完。我们现在天津文化中心有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的,拿身份证就可以进,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富有的同时,精神生活不能贫瘠,要把我们的文化追求这一块更加重视起来。

  黑丹

  说到博物馆,春节期间很多家长朋友可能会带着孩子们,比如说旅游的时候,到另一座城市,也都愿意去逛一逛博物馆,三位老师有什么心得吗?你们的建议是什么?起码能够让孩子爱上看博物馆。

  钱伟荣

  我想从一个教育工作者角度谈谈这个问题。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应试的比重还是太高了,其实更多的应该鼓励孩子们喜欢独立思考。比如说最近有一道作文填空选择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冰雪融化之后是---?绝大部分孩子都填了“水”,这肯定没问题,但是有一个孩子填的是“春天”,结果老师就给他判错扣分。这件事就吵到了网上,很多的语文工作者说应该表扬孩子,要给他加分,因为他不光看到了水,其实他肯定知道是水,但是他更多的看到了冬天过后,春天来了,充满诗意,为什么要给这么富有想象力的孩子的答案判错呢?我觉得如果这要是个常识题,可以说他错了,但这是一个语文题,加不加分另论,至少应该不要判错。我觉得对孩子的这种创造力,这种形象思维要爱护。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家长和老师更要关注的,而不仅是统一的标准答案。

  刘学仁

  小外孙今年13岁了,他从四五岁起,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去博物馆参观。包括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他自己很钻研,像上海博物馆,光看赵孟頫和董其昌的画,就去了两遍。他对瓷器,对古玩,对字画,特别是对考古特别感兴趣。这些都是书本的影响,家长会给他买各大博物馆的书。读书是关键。“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读书可以使人聪颖,会谈可以使人敏捷,在与孩子聊天的时候,就互相启发了。启发,他就会有触及,触及之后就可以放大,放大以后就能不断的进行深入。所以,我觉得孩子一方面是引导,更重要的是启发,在交流当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然后他不知在什么时候,爆发点就释放出来了。什么事情顺其自然就好,不要着意的要孩子怎么样。我不大主张这种结论式的,问答式的就特别好。现在一般的家长都是一种结论性的概念,它不是一种启发式,可以换一种方式嘛。不见得在博物馆,不是说你总去博物馆,他就喜欢博物馆,而是在博物馆之外。孩子一定要启发,我觉得跟孩子一定像朋友一样多聊天,而且有必要向孩子学习。孩子肯定对各种事物产生敏感。凡是敏感的东西,他都深入,要慢慢启发的好。

  李毅峰

  艺术教育是很迫切的一个课题,我的想法是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感,这就需要让新一代的孩子树立一种宇宙观,这历史感就是宇宙观当中的一部分。宇宙两个字,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就是一个大的时空,它是一个高维度的“观”。有力这个“观”,会对我们现实生活和包括博物馆的一些文物和遗存会有一种新的看法,所以宇宙观的确立其实是在历史观和历史感存在的前提下,而生发的更宏阔、更遥远、更深入的一种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决定意义的一种认知行动。

  我特别赞同让文物活起来,因为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是距我们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东西,与我们现实生活的确是比较远了,怎么拉近这个时间的距离,穿越过去,让现在的孩子学会能够跨越时空的本领,感受到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人类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的博物馆及许多历代历史的遗存,实际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这就需要通过现在的高科技手段来把孩子和历史拉近距离。

  民俗传承聚亲情,

  现代人不能丢失的春节仪式

  黑丹

  其实对于春节,对于年,很多流传下来的民俗习惯,也是在几千年间流传的民间传说和祭祀文化中演变传承而来的。李主席,在中国的绘画和壁画作品中,关于春节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情感?

  李毅峰

  春节是一个很有历史感和生活趣味的节日,它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以前没有春节,春节就是立春。上古我们的传统是过冬至,冬至赛大年,冬至是一阳升,它标志着一年阳气上升的开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是围绕着农业社会展开的,几千年如此,唐以后才越来越受到艺术家的重视。

  唐代以来的很多绘画作品里,这类题材的一般称为《岁朝图》,就是当时的画家在过年的时候进行主题创作的一类题材。北宋的时候已经有画院了,宋徽宗每到过年前的这段时间,在那出题目出诗,然后由画家来创作,一般是两类的题材,一类叫岁朝图,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年画,画的是百姓的生活,打灯笼贴对联、守岁拜年、尊老爱幼、祭天祭祖等,是以人为主的主题。

  还有一种称岁朝清供,画的基本都是器物,它就美器、蔬菜,还有一些花卉等,都取吉祥的寓意,比如事事如意、富贵牡丹、清风凝香等等,中国人喜欢用文字的谐音来表达他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乾隆的时候过大年很有意思,每到这个时间,乾隆就抄笔写福字,给大臣们送福,类似像今天的送红包。可以说从宫廷到民间,大家对春节的这种重视,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天的一种尊重,对先祖的一种尊重,慎终追远,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它是几千年吉祥文化延续发展的结果。

  钱伟荣

  其实中国的文化与世界都不同,比如说中国的文字,是独有的象形文字,中国的书法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里都是独树一帜的,比如说 water、 river,sea, 这些字母看不出来什么,但是在中国,这些字都有三点水,一看就跟水有关,它体现了人们这种象形思维,所以中国的文化是其他文化所不能类比的,它有自己独有的美感。又比如说中国文字它还有声音之美,像“呼呼作响”的大风、淅淅沥沥的小雨等等,让你感受读到了声音,对具象就有一些体会,它可以穿透人心,所以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独具魅力。

  刘学仁

  春节它就是一种民族认知的一种文明符号,又是悲悯的,又是大爱的,无限崇尚的一种文化形态,有两个东西我们应该牢牢的把它还得传承下去。第一叫守岁,这是一家骨肉的团结,希望大家不论多远,年轻人不论多忙,事情不论多多,尽量的在家里。回家去过年,去守岁。第二就是拜年,这也是一种传情的一种深厚的表达,拜祖先、拜父母、拜长辈、拜亲缘、拜友情,这一拜是了不得的事儿。过去咱们中国人讲究三三拜九叩,讲究叩拜。另外我再强调一下,尤其现在这种社会节奏非常快,大家还要呼唤一下我们社会的和谐,呼唤一下家庭的和睦,呼唤一下我们对生活的寄望希望想望,过一个平平安安的幸幸福福的美好的春节。

  黑丹

  钱会长,作为书画爱好者,在春节普天同庆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有很多习俗和文化活动,您有没有发现一些容易被大众忽视但很有文化价值的中国元素?

  钱伟荣

  我觉得全世界都没有像中国人对春节团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需求。现在好多农村青年都出来打工了,但是回家过年是中国的传统符号,它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比如春运买不上票会十分焦急,老人可以站在孩子回家的路边从早晨站到晚上,我们可以感到他不仅是在那站着,他是寄予了他的思念,他的期盼,他全部的精神支柱都在这。对家庭的这种团聚要求,缘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越来越要回归传统的一些追求。比如说现在AI很热,但是它代替不了人,它没有温度。在春节来临,更要对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给予关注,全社会都要有一些热度传递给他们;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一点关怀,哪怕给他寄一个书包,寄一本书,父母要尽量想办法回去一趟看望下孩子。现在有的企业家很有社会责任感,他们表示一定要让员工回家过年,还有的出路费替员工买票,让他们去看自己的孩子和老人,我觉得这种团聚的亲情要大力提倡。

  黑丹

  很多人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的今天,如何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春节文化?

  李毅峰

  我觉得春节本身它是要体现一种家族意识、宗族意识、民族意识。有小家有小族才有大族,就是让每一个我们的华夏子民能够切身感受到春节的温度,家庭的温度,家族的温度,宗族的温度,甚至祖先给予我们的这些智慧和能量,让我们在现在的生活里能够去创造,能够去生存,我觉得是现在应该是好好的去弘扬去传承的一项传统。

  黑丹:三位嘉宾对听众网友朋友

  提前送上春节的问候和祝福:

  李毅锋:春节马上要到了,正好借这个节目也祝各位听众也祝各位网友在乙巳蛇年能够身体健康,所得皆所愿,所行化坦途。!

  刘学仁:在蛇年来临之际,特别的寄语年青人,希望你们在新的时代的春节里,多彩的、多元化的、更幸福的张扬自己……

  钱伟荣:希望全社会把我们的真善美弘扬起来,温暖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使我们的社会更有温度,使我们每一个社会的公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给予他的关心和大爱。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