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 >> 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天津社科专家学习圆桌会发言摘编
来源:天津日报    2025-10-28 小字号

天津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第06版

编者按

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为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天津日报与市社科联共同策划,联合邀请我市社科领域专家学者,聚焦全会主题、重大意义、战略部署等,畅谈学习体会,交流思想收获,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走深走实,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一次战略性部署 一份纲领性文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纪亚光

在“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的重要历史关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如期召开。全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的变化,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明确了方向和路径。

这是关键时期的关键部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奋斗主题。以科学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总动员、总部署。这是实现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有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是有效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新变化、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需要,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性要求、深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意义重大。

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明确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战略任务等,是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纲领性文件,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稳定、动力充沛与前景光明。

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乘着不可阻挡的复兴大势,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必将推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

把握历史方位 赢得历史主动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于安龙

“辨方位而正则。”准确把握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定位所在时空坐标,是抓住时代机遇、谋划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赢得历史主动、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基础。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通过实施“十四五”“十五五”“十六五”三个五年规划来完成。即将开启的“十五五”,上接“十四五”、下连“十六五”,正处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间阶段,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把‘十五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战略举措规划好实施好,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即是说,“十五五”时期衔接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愿景目标,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的重要“时间窗口”。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我们既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到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也要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宏阔背景下谋划,认清国内国际相互影响的环境条件;既要把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办好自己的事,又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继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洞察时与势、把握危与机、统筹立与破、联通内与外,使我们更加清醒认识发展大势、科学判断历史任务,明确“所在何处”和“去向何方”,从而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

聚力创新驱动 培育新质生产力

天津财经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 陈旭东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展望“十五五”,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发展的优势和前景,又要充分认清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战略任务的前两位,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坚持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并举,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注重巩固拓展优势,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要靠高质量引领的产业升级。“十五五”时期,需继续遵循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升级的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方向,稳定和做强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改造升级,强化质量标准,切实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生产率精准化等水平。同时,坚决贯彻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加快引导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转变,形成产业绿色可持续体系等。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着眼当下,更要布局未来。要加强对基础研究组织化推进,推动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力争在关键理论和技术原理上实现突破。重点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时,瞄准前沿领域,强化战略引领和资源集聚,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培育具有引领性的新增长极。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十五五”时期,应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布局,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强化制度保障和市场支撑。统筹规划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优化创新科技资源组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各类主体创新力量和职能。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制度体系,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共同富裕

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梁学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接续推出有力度有温度、可感可及的民生政策,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只有做大做优经济发展的“蛋糕”,才能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扩大就业容量,实现稳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着力绘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图景。

缩小差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我们要完善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调高、扩中、托低”的再分配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高举思想旗帜 谱写时代新篇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贾丽民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只有“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必将引领航向、凝聚力量,指引我们在历史激流中稳健前行,奋力谱写新的时代华章。

旗帜凝聚力量。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将十四亿人民的共同期盼升华为坚定信仰,将社会各界的创造智慧凝聚为创新动能,将全党上下的团结奋斗锻造为实践伟力。这些同源共流的力量相互激荡、融合共生,既构成推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更在深层次上铸就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定力,为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宏伟蓝图提供了坚实保障。

旗帜照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强大的现实解释力与实践引领力,指引我们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历史性变革。但前进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前我国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部结构性压力日益严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以这面思想旗帜为指引,沉着应对前进路上的“危”与“机”。我们要始终高举这一思想旗帜,正确把握发展大势、不断作出科学预见,确保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走“歪路”、少走“弯路”、走稳“正路”。

旗帜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了经济、科技以及综合国力的全面跃升。“十五五”时期作为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既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攻坚突破的关键五年,也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始终高举这一思想旗帜,以无比强大的“方向定力”,确保“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发展。

遵循重大原则 践行“六个坚持”

天津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邢红梅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六个坚持”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当今面临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

践行“六个坚持”,需深刻理解其丰富内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坚持人民至上,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依归。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经济社会活力最大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只有把发展和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发展中保安全,在安全中促发展,才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六个坚持”排在首位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将“六个坚持”有机融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篇章。

团结凝聚合力 奋斗铸就辉煌

天津外国语大学原校长、教授 陈法春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共同奋斗。这一号召深刻昭示:团结是从容应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的坚实根基,奋斗是不断开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局面的必由之路,二者联动,其利断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势不可挡”。

团结是凝聚发展合力的根本保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不平衡,唯有群策群力,万众一心,以“国之大者”为大,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打破区域和部门壁垒,整合创新资源,才能实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经受住世纪疫情冲击等重大考验,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系统部署,实现新型举国体制下的协同攻关,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靠的正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全民同心聚力。实践再次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团结的局面,无坚不摧。

奋斗是铸就时代辉煌的实践路径。全会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不懈努力、接续奋斗。“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接续奋斗,像发展航天事业那样,上下同欲,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在各个领域勇攀高峰,立足岗位砥砺前行,以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创举新篇章。

团结与奋斗辩证统一、相互成就。团结为奋斗定向聚力,奋斗为团结注入活力。面对“十五五”时期的形势任务,唯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团结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众志成城齐奋楫;以奋斗破解难题,劈波斩浪向鸿猷,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坚信,只要以团结筑牢根基,以奋斗开拓未来,就一定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铸就新的辉煌。

 
 
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版权所有 津ICP备14003845-1号